English

探索人类的动机

2000-04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朱晓红 我有话说

最近,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南京师范大学孙煜明教授的译著《人类动机:比喻、理论和研究》。该书的原作者是当代国际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伯纳德·韦纳(B.Weiner)。他是当代动机认知心理学派的倡导者之一,本书是他研究动机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,在国际心理学领域颇有影响。它的翻译出版,无疑地,对促进我国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,对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有机体为什么能够产生行为?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什么不同?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?这些问题,很早就引起哲学家、神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积极思考。伯纳德·韦纳潜心于人类动机问题的研究,他从认知归因理论出发,探讨出了一条人类动机研究的最有影响的途径。这种影响正通过临床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、体育运动心理学、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应用而得到不断加强。在《人类动机:比喻、理论和研究》这本书中,对历史上各派动机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比较、论证,在吸收前人论点的基础上,开创性地建立了情绪和动机的归因理论。并且,书中还提出了建构一种普遍的动机理论的原则,阐明了韦纳个人对动机理论的立场。

总括起来,该书有两大特色:

一、既具有历史性,又具有现代性。韦纳深信,如果不知道动机研究领域中的演进和原由,就不可能理解现代的动机研究及其理论。因此,本书首先采用了新颖的理论构想途径,阐明了动机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,对这一演变过程中的各派理论,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、劳伦兹的伦理学、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、赫尔的驱力理论、勒温的场论和海德的平衡理论,及勒温、阿特金森和罗特的期望价值理论、海德和凯利的归因论,以及作者自己所发展的行为的归因理论等等,都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评价。因此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动机心理学研究史。除此以外,这本书又包含了动机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,在本书的部分章节,着重研究了社会学习理论、归因理论和人本主义观点对动机研究的影响,指出了(1)现代的动机理论不应该以体内平衡观为基础,而应该强调除了享乐主义之外的行动所以产生的原由。(2)动机理论必须涉及到自我,如自我概念、自我尊重、自我评价、自我中心、自我监控、自我提高和自我调节等等;(3)动机理论还必须与各种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,认知因素包括决策原则、社交判断、记忆、信息过程等,情感因素包括羞愧、内疚、自傲、同情、绝望、羡慕、嫉妒、恐惧等。从上述来看,本书既有历史资料,又具有现代的价值,因此,不论是对于那些尚在动机心理学门外观望的初学者,还是有志于在动机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心理学工作者,都无疑是一本难得的好书。

二、既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,又是一本令人趣味盎然的书。本书对动机理论的介绍和阐述并不枯燥,而是使用了诸多的比喻来说明问题,由于一个比喻通常包含着一个直观的形象,因此,可以使那些不具体的和原来比较模糊的概念,建构得比较具体鲜明。韦纳认为,他使用比喻的目的,在于为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方式,用以重新组织知觉或创造一种知觉的转移,以不同的方式“建构”客体,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心理构想,并由此唤起一系列不同的联系,引导我们去理解未知的人类动机。本书的构思是围绕两种比喻展开的,其一是把人看作一部机器,其二是把人看作一个完全理性和智慧的动物(如同神一样)。由这两种比喻产生了两种类型的动机理论:一些理论接受人是机器的比喻,一些理论接受人是神的比喻。机器的比喻在生理构想中具有代表性,主要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、劳伦兹的伦理学、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,以及赫尔的驱力理论、勒温的场论和海德的平衡理论。在将人比喻为神的理论中,包括勒温、阿特金森和罗特的期望价值理论、海德和凯利的归因论,以及本书作者自己所发展的行为的归因理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